1970年底,济宁师专正式组建成立,教学楼很快拔地而起,各个学科的教师培训相继开始举办。老师、学员们个个喜笑颜开,整个校园里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。
师生们加班加点,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。办公楼里几乎每天都是通宵达旦,灯火通明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用于照明的日光灯管出现大量损坏。面对日益增多的坏损灯管,我看在眼里,疼在心上。此时一个大胆的设想突然盘踞了我的心头。假如能变废为宝,让废旧的日光灯管重新焕发生机,那将会为国家节约一笔很大的开支。为此,我日思夜想.寝食难安。经过对废旧日光灯管的仔细观察分析,发现关键问题是灯管两端发黑和灯丝损坏,而灯管的其它部分还是完好的,也就是说只要解决了灯丝这个主要矛盾,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,那么让废旧的日光灯管复明的设想就会变为现实。
主意已定,我和校办工厂的两个老师组成攻关小组。可笑的是,我们三个人都是外行 (一个团委书记,一个外语老师,我是唯一的一个稍微有点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师)。 在一无相关经验.二无图纸.三无生产设备的情况下要想从事此项工作,谈何容易。俗话说.只要精神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当时就凭着一腔不服输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激情便开始了工作 。我们首先到济南灯泡厂参观学习、向工程技术人员虚心请教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那里我们不但得到了肯定的答复,同时还得知已经有人正在进行此项试验。得知此消息我们欣喜若狂,立即马不停蹄地奔赴河南开封,参观了正在着手复制日光灯管的小工厂,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之后,我们的复制工作紧锣密鼓开展起来。
首先,我们明确了日光灯复制的基本工序:一是截管,将日光灯两头老灯丝附近的管子,截去一小段,整个日光灯管短了一点;二是焊接,把新的灯丝焊接并封到管中;三是抽真空,对新管抽真空,并灌进一点水银(大约一个高粱米粒大);四是通电试验并老化(即连续通电大约24小时)。
实施这些工作,首先要解决各工序所需要的各种设备,如截管机,封管机,真空炉,老化台等。其中,封管机的技术要求最高且制作工艺复杂,我们连图纸都没有怎么办?于是我就去曲阜师范学院机械厂,利用我曾在那里下厂学习的关系,请教工人师傅。我给他们画了个简单的图纸,并描述了设备的结构,大家群策群力,集思广益。凭借工人师傅们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和高超技能,经过大家夜以继日的艰苦工作,封管机和真空炉两项主要难点设备终于浮出水面。
设备问题解决了,其他问题也难不倒我们。没有场地,我们因地制宜.就地取材,利用原来的两间学生宿舍,作为两个生产车间,开始进行试验复制。其中一车间主要是用来做截管,抽真空,灌水银,封管,老化……二车间用来提供高压汽油,通过管道输送到一车间。一车间全是明火操作,二车间全是易燃易爆物品,两车间之间只有一墙之隔,由于当时安全生产意识非常薄弱,全然没有考虑到其中隐藏着的重大安全隐患。是呀,两个车间相距这么近, 又紧挨着学生宿舍,万一发生火灾事故,引起爆炸造成的严重后果那将不堪设想。现在回想起来,真是后怕!
当时,正值盛夏酷暑难当,即使坐着不动也会大汗淋漓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,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试验,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废旧日光灯的复制工作。当第一批6只新日光灯通电发出亮光时,我们三个激动地拥抱在一起,幸福的热泪夺眶而出。学校党委书记老革命赵勉同志得知后,前来祝贺,对我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,对我们敢为人先的精神表示赞赏,鼓励我们再接再厉.继续努力,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工作争光添彩。事过多年,现在回想起来,仍心有余悸,痛定思痛.痛如何哉,真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日光灯复制!